走進初心地 | 瀘州古藺太平鎮(zhèn)② 三個小故事 感受四渡赤水的溫度
講訴人
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講解員 楊平
“紅色古鎮(zhèn)·福地太平”。1935年中央紅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化被動為主動,演繹了中央紅軍長征中最光彩神奇的軍事篇章——四渡赤水戰(zhàn)役,讓我們通過三個小故事感受四渡赤水的溫度。
故事一:打土豪分田地
“云莊”位于古藺東南部回龍場,是大土豪、區(qū)團總曾庶凡的寨子,曾庶凡多年壓榨鄉(xiāng)鄰、為禍百姓。
1935年2月17日下午,毛澤東一行從古藺縣白沙鎮(zhèn)來到回龍場吃了飯,紅3軍團干部就趕來匯報攻打“云莊”曾庶凡大地主民團武裝的情況。
“云莊”位于回龍場東側(cè),內(nèi)有亭臺樓閣,外有高大石墻,環(huán)繞護莊水壕,還安放兩門大鐵炮,扼當(dāng)年川黔大道隘口。
1月底,紅軍一渡赤水路過時,民團開槍、發(fā)炮襲擊、殺害過路紅軍。紅軍二渡赤水時,紅3軍團派兩個連于2月15日晚包圍云莊,并喊話勸其投降。民團再向紅軍開炮,造成傷亡。
16日傍晚,紅軍戰(zhàn)士在迫擊炮和機槍的掩護下迅速越壕翻墻,攻入莊內(nèi)。團丁紛紛繳械投降,曾庶凡從暗道逃跑。17日,紅軍召開群眾大會,公審、鎮(zhèn)壓了作惡多端的大管家等幫兇,并將曾庶凡的土地及莊內(nèi)錢糧全部分給了當(dāng)?shù)匕傩铡C珴蓶|聽了十分高興。
故事二:贈參救母
1935年,一渡赤水后,紅軍路過太平走馬壩時,適逢貧農(nóng)方少周69歲的老母親病重在床,危在旦夕。由于家境清貧,缺乏營養(yǎng),加之老病纏身,沒有東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蘿卜,老人已經(jīng)氣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無策,要醫(yī)無錢,欲救無藥,只有死路一條了。
正在這時,住在方少周家的一位紅軍營長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動進屋去看望病人,只見老人快不行了,不由得想起他的掛包中給自己老弱多病母親吃的人參給了方少周的老母親吃。
方少周的老母親服了參湯以后,臉色變得紅潤,晚上又連服兩次,病情大有好轉(zhuǎn),把老人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全家老小喜不自禁,連連感謝紅軍,這位紅軍營長也露出笑容。
雖然后來這位紅軍營長走了,可方家三輩人始終念念不忘紅軍營長“贈參救母”的恩情。
故事三:開倉分鹽
鹽,被稱為五味之長,食肴之將,但是在以前,貧困老百姓卻因為其價格昂貴吃不上鹽,軍閥、大地主更是將鹽管控起來,斗米換斤鹽就是那時候常態(tài)!
曾在赤水河上游二郎灘有首民謠:“好個二郎灘,四面都是山,天天背鹽巴,頓頓菜湯淡。”
1935年2月18日下午,紅軍到達二郎灘,在“四公益”鹽號召開群眾大會,宣傳共產(chǎn)黨的主張。貧困老百姓紛紛揭露地主老財和鹽號奸商的殘酷剝削壓迫,表達對食鹽的渴求。
第二天,紅軍打開了貴州軍閥候之擔(dān)的“四公益”鹽號,將6萬斤鹽巴分給了貧困老百姓。隨后,紅軍又在二郎灘上游的豹子灘,將“集大成”鹽號尚未卸下的12船鹽巴也分給了貧困老百姓。
在分鹽過程中,紅軍鎮(zhèn)壓了破壞分子。經(jīng)過三天三夜,分鹽完畢后,負責(zé)分鹽的紅軍部隊才渡河跟隨軍隊再入黔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