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道德模范王友倫:40年善小常為,積善成德 踐行黨員初心
王友倫,男,漢族,1948年4月生,中共黨員,瀘州市江陽區(qū)大山坪街道居民。第六屆瀘州市助人為樂道德模范。
他的家是一個微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六口之家有四名黨員。
他省吃儉用攢積蓄,繳納大額黨費2.5萬元,捐資100萬余元用于修路、修學校、資助貧困學生、救助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
他和妻子、妻妹一起去簽訂遺體捐贈協(xié)議,愿生命留下最后饋贈,給有機會延續(xù)生命的患者以生的希望。
他是一名志愿者,每天步行10多公里宣傳核心價值觀、創(chuàng)文知識和勸導不文明行為。
他還是一名宣講員,經常義務到社區(qū)、學校等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王友倫的家,位于瀘州市江陽區(qū)刺園路二段廣信苑小區(qū),家里有些簡陋,卻非常整潔。茶幾和沙發(fā)上空無一物,唯一能夠讓人記住的,是客廳的電視墻。
王友倫家的電視墻,完全和現(xiàn)代化沾不上邊。電視上方,是一幅泛黃的全家福。全家福的上方,掛著毛主席的畫像,兩邊是黨旗和國旗。其余地方,則掛著“四川省勞動模范”“優(yōu)秀共產黨員”“榮譽證書”等牌匾。右下角,還有一幅裝裱好的《家訓》,鮮紅的底色,用黃色寫著“愛黨愛國、敬業(yè)奉獻、孝親敬老、勤勞持家、團結和睦、崇尚科學、誠信友善、助人為樂”。隨著時代不同,《家訓》的內容在不斷變化,但一直高高懸掛在墻上。
這一面墻,幾乎記錄了王友倫的一生,簡單卻不平凡。家中來了客人,他便津津有味地介紹自己的往事。老人三句話不離“愛黨愛國”,每一句跟黨和國家有關的話,他都能講出一段故事。
2017年,王友倫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簽訂遺體捐贈協(xié)議。他說,這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遺體是垃圾,火化又可惜,捐獻給國家是變廢為寶”。
王友倫不僅自己捐,還動員家人一起捐。
“要去你自己去,我不去?!逼拮右婚_始不同意,一連幾天不和丈夫說話?!拔覀兩谝黄饖^斗,死在一起安息吧?!蓖跤褌惒环艞?,苦口婆心勸導。最終,妻子同意了。
王友倫手持喇叭宣傳文明城市知識
上個世紀80年代,王友倫開始經商,在古藺一個小鎮(zhèn)上做煙酒批發(fā)生意。有積蓄后,他開始行善舉,捐資修路、修學校,資助貧困學生、貧困群眾。1990年,他一次性拿出幾十萬元用于修繕村小,改善偏遠山村孩子們的學習環(huán)境。近幾年,王友倫從古藺搬到瀘州城區(qū)定居后,將幫扶的重心轉移到了江陽區(qū)部分街鎮(zhèn)和社區(qū),對貧困村小、養(yǎng)老院等分別進行每年1萬元的定額扶持。
他當過農民,做過生意,有了一些積蓄后就開始想回報社會,到目前為止,他堅持慈善事業(yè)39年,從未間斷。
王友倫(左)向困難群眾捐款
從2017年起,在市委組織部的推薦下,王友倫每年結對一個鎮(zhèn),并從中選取一個貧困村、一個貧困村小、一個敬老院分別捐贈1萬元,共計3萬元。另外,王友倫還每年拿出1萬元在社區(qū)開展系列活動,比如在每月的社區(qū)黨員活動日購買小獎品;在“七一”購買獎狀、證書、獎品;在春節(jié)購買送溫暖物資等。
王友倫捐贈的錢全是他和老伴做生意一分一分攢下來的。目前,他和老伴的退休工資加起來不足3000元,老伴還是殘疾人。他們的生活也相對簡樸,住的是一套七八十平米的二手房。用于慈善事業(yè)的錢,全部是家里以前的積蓄。他和老伴把這些錢攢下來,就是希望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幫助更多的人。對于他和老伴的舉動,子女們也非常支持。
一位年過七旬的社區(qū)老黨員,在社區(qū)活動中傳播正能量,熱心公益,具有奉獻精神,是社區(qū)年輕人學習的榜樣。